欢迎访问倾诉林顶尖文案网!

古代家训经典名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历史上的家训名篇佳句有哪些

颜氏家训经典名句: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氏家训名言语录见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这两句大意是:学习反而损害了自身,那还不如不学为好。颜子推《勉学》这一段话是:“夫学者,所以求益尔。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chīxiāo吃消)。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意思是:学习的人,目的是想要求得长进。

我见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凌侮长者,轻慢同辈。人们像憎恶仇敌一样憎恶他,像讨厌猫头鹰一样讨厌他。

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已,不如不学。那些读了几本书就骄傲自大,瞧不起别人的人,除自身浅薄无知,学业难成外,还严重地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当引此名句作为鉴戒。

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于》。

这两句大意是:父母在子女面前有威严而又能关怀爱抚他们,子女就会对父母敬畏、谨慎而孝顺。讲父母对待子女应有的态度时,此条可作参考。

父不慈则子不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慈:爱,指父母对子女的爱抚。本句大意是:父亲不知道爱抚儿子,儿子就不知道孝敬父亲。

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讲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时,可引此条。

婚姻勿贪势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篇》。

本句大意是:婚姻不可贪图高攀权势之家。在阶级社会,结婚往往不单纯是男女双方的情爱之事,在很大程度上又带有政治或经济上的因素。

为了结成有权有势的亲戚关系,有些人贪图攀龙附风,光想往高枝儿上栖,殊不知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常常使自己丧失家族的尊严,也给家庭生活带来无穷的后患,既得不到幸福,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本句可用于告诫人们不可以婚姻作为高攀势家的手段。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颜氏家训好句摘抄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这两句大意是:住在山区的人,不相信竟有鱼会像树一样大;生活在海上的人,不相信竟有树会像鱼一样大。正如夏虫不可与语冰雪一样,由于生活环境、认识条件的局限,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民不相信鱼竟会有参天大树那样大;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也不相信树竟会有势可吞舟的海鲸那样大。

~比喻人的认识受生括条件的限制,也说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能因未被某些人所认识而否定其存在,告诫人们应开阔视野,力戒片面性。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雌黄:一种矿物,可做颜料或退色剂。

古人抄书、校书常用雌黄涂政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本句大意是:没有读遍天下书,不能随便校改别人文章。

此条阐述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求实精神。校改文章或品评前人著作,一定要有一个坚实的前提——一遍观天下之书,具有相当高的鉴别能力与分析能力,否则便有妄下雌黄之嫌。

~的观点,对于形成我们民族的治学传统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即使对于今人,也仍有其借鉴意义。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本句大意是:财物为身外之物,即使累积千千万万,也比不上读书的价值。

此条采用对比手法,将财物与读书进行一番比较,以反衬和突出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该名句告诫人们不要贪恋财物,而要注重读书学习与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质。

“读书无用论”者当为之三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薄技:微不足道的技能、专长。

过两句大意是:积蓄有千万钱财,不如掌握一两样小小的技艺。钱财积蓄得再多,如果只出不进,早晚也会“坐吃山空”。

虽没有万贯家财,但会一些小小的手艺,也能凭着它挣钱得利,养家活身。这两句可用于告诫青少年及时学习各种知识,掌握某些本领、技能,将来才能自立于世。

也可用于劝诫为人父母的:与其为子女积蓄钱财,不如让子女及早学会立身的本领。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颜氏家训名言语录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凌忽:欺凌轻视。

同列:同辈在一起共事的人。这几句大意是:自以为很高大,随意欺凌轻视老人长辈,轻忽怠慢跟自已一起共事的同辈人。

这几句本是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教育子弟切不可因为读了几卷书就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时说的话。原文是:“见人读数十卷书,便~。”

~数语,使人想见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的傲慢神态,足可引起人们警戒。草屩粗衣,蓬头垢面。

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屩(juē撅):用麻、草做的鞋。

这两句大意是:穿着草鞋和粗麻衣服,头发蓬乱,脸面肮脏。《颜氏家训》记载,南朝梁时,被弹劾而系于牢狱的人,他的子孙凡是做官的都要自请解职,他的儿子还要~,叩头流血,申诉冤枉。

“蓬头垢面”现已成日常成语,用来形容人头发如蓬草一样散乱,脸上非常肮脏的样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和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开满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自己也满身芳香。和恶。

【第2句】:求,古人名言《家规》

也许是:

子孙毋习吏胥毋为僧道毋狎屠竖以坏乱心术当以仁义二字铭心镂骨庶几有成

家规辑畧

子孙入祠堂当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嬉笑对语疾步晨昏皆当致恭而退

拨常稔田五十畞别蓄其租专充祭祀之费其田劵印某郡某氏祭田六字字号步畞亦当勒石祠堂之左俾子孙永逺保守有言质鬻者以不孝论

子孙毋习吏胥毋为僧道毋狎屠竖以坏乱心术当以仁义二字铭心镂骨庶几有成

子孙不得修建异端祠宇妆塑土木形像

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壮者惟许少饮亦不宜沈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顾尊长违者棰之若奉筵賔客惟务诚实不必强人以酒

子孙不得私造饮馔以徇口腹之欲违者姑诲之诲之不悛则责之产者病者不拘

增拓产业彼则出于不得已吾则欲为子孙悠久之计当体究果直几緍尽数还足不可与驵侩交谋濳萌侵人利已之心否则天道好还纵得之必失之矣立劵极务分明不可以物货逋负相凖或有欠者后当索偿又不可以秋税暗附他人之籍使人陪输官府积祸非轻亲婣馈送一年一度非常吊庆则不拘此切不可过奢又不可视贫而加薄视富而加厚

女子适人若有外孙弥月之礼唯首生者与之余并不许但令人以食徃慰问之

子孙年十二於正月朔出就外傅见灯不许入中门入者棰之

棊枰双陆词曲虫鸟之类皆足以蛊惑心志废事败家子孙一切弃绝之

子弟未冠学业未成不得食肉古有是法非惟有以资於勤苦抑欲其识虀盐之味

里党痒疴疾痛吾子孙当深念之彼不自给况望其馈送我乎但有一毫相赠亦不可受违者必受天殃

展药市一区收贮药材邻族疾病其症章章可騐如疟痢痈疖之类施药与之更须诊察寒热虚实不可慢易此外不可妄与恐致悮人

桥圮路淖子孙倘有余资当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隆暑又当於通衢设汤茗一二处以济渇者自六月朔至八月朔止

立义塜一所乡邻死亡委无子孙者与给槥椟埋之其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

拯救宗族里党一应等物令监视寘推仁簿逐项书之岁终於家长前会算其或沽名失实及执文不肯支者天必绝之此吾拳拳真切之言不可不谨不可不慎

诸妇夫死有能持节守义而终身不愿再嫁者主父主母当厚恤养以全其志毋使失所违者必受天殃

女子有作非为犯淫狎者与之刀绳闭于牛驴房听其自死其母不容者出之其父不容者陈于官而放绝之仍告于祠堂于宗图上削其名死生不许入祠堂既放而悔改容死其女者复之

子弟年十六岁以上许行冠礼须能暗记四书一经正文讲说大义方可行之否则直至二十一岁弟若先能则先冠以愧之

凡为童子以事长为事紒而不冠衣而不裳名而不字皆所以别成人教逊弟也

择配必於男女十四五以上方见贤愚否则必有后悔葬埋之法当用赵忠敏公族葬之图左昭右穆以世为列不可淆乱

牛之耕田狗之防寇有功于人深所当念吾家所畜牛狗有三年以上之功者死则埋之其调良异常者不拘三年之例

子弟切不可于山野放火延烧林木伤害虫鸟有失仁心违者天必不佑

邻里有遇水火贼盗当尽赴救不可坐视否则天必祸之

<;曹月川集>

【第3句】:古代有哪些家训家规

古代著名的家训家规有很多,如:诸葛氏家训、朱氏家训、梁氏家训、李氏家训、司马氏家训等,具体如下:诸葛氏家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虽然如此高官,但是诸葛亮依旧以“淡薄”、“宁静”来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也许正是因为诸葛亮这份淡薄之心,宁静之情,才让诸葛亮做到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让诸葛亮的美名得以传遍天下。

朱氏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吧,流传最广的勤俭持家训戒,成为中国传统士子耕读文化的标志。

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短短几百字的家训从衣食起居到为人处世,朱氏家训无不详尽。朱氏家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生活习惯,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梁氏家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能够传承祖业,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积善之家。

梁焘一生为官正直,心忧君王,爱怜百姓,尽到为官的责任。虽然最终因为卷入‘元祐朋党之争’而招致贬谪,而且一贬再贬,最终死于贬谪途中,但是梁氏家训却让这位不幸的大臣流芳百世。

梁焘用其生命书写了一部忠臣贤相的悲剧史。李氏家训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意思,告诫后代要听从不同意见。唐太宗本人虚怀纳谏,也为李家做出了典范。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严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司马氏家训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俭示康》不要被炫富的风潮所吸引,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意识。司马光认为,有德行的人都是从简朴中培养出来的,简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

纵观历史,越是富贵的大的家族,越是传承百年的家族,越懂得细水长流,懂得勤俭节约,懂得独善其身,低调简朴。欧阳氏家训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毕竟国人最重视教育了。

欧阳修认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恶劣的小人。

曾氏家训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的家书,堪称最全家训,能做到堪比圣人。

正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简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刘氏家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敕后主辞》刘备告诫儿子的话,好事要从小做起,积小成大;坏事也要从小开始防范。这句箴言不仅是刘氏家训,也被其他家族奉为圭臬。

“积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刘氏家训也同样如此。高氏家训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高攀龙《高氏家训》和明清之际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鲜明对比,志气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义。高攀龙并不攀龙附凤,给后世留下一个铁骨铮铮的高家。

能够真正传承下来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做人的道理。颜氏家训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颜之推《颜氏家训》很好的解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想要有和谐的家庭环境,自己要先达成亲人的期望。《颜氏家训》堪称家庭关系的科学发展观。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严肃而重要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主张从胎教开始。

袁氏家训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即睦亲、处己、治家。

内容多涉及读书修身、敬业、重贤、尊老爱幼,治家理财、人伦之道、处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书虽然以儒家之道为依据,却也思想开明,富于哲理。

姚氏家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姚舜牧《药言》穷养孩子的理论源头,从小让孩子吃苦有更高几率可以锻炼忍耐,磨砺上进。姚氏注重对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经验的总结,所以家训也多事要求朴素、平易、实用。

方氏家训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

【第4句】: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家规有哪些

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现遴选出十份家训,既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来赏析。

一、《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33965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二、《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此话信然。三、《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

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四、《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

他经历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第5句】:历史上的家训名篇佳句有哪些

颜氏家训经典名句: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2·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3·夫学者,所以求益尔。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chīxiāo吃消)。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5·父不慈则子不孝。

6·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讲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时,可引此条。

婚姻勿贪势家。

7·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8·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9·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10·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11·草屩粗衣,蓬头垢面。

1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13·夜觉晓非,今悔昨失。

14·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

15·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诸葛亮《诫子书》: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诸葛亮《诫外甥书》

2·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3·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第6句】:古代简短家训

【第1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第2句】: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

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第3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第4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第5句】: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旧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个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争智慧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

土地广阔富饶,以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贱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第7句】:中国古代有什么经典家训

《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颜之推撰。七卷,共二十篇。之推(531~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以后完成。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

【第8句】:征求经典的古代名句.

经典名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爱国【第1句】: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第2句】: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第3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第4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第5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第6句】: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第7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第8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第9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第10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第11句】: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第12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明志【第13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14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第15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第16句】: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第17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第18句】: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第19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第20句】: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第21句】: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第22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第23句】: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节【第24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25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第26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27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第28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第29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第30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第31句】: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第32句】: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第33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第34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第35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第36句】: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第37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第38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自强【第39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第40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第41句】: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第42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第43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第44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第45句】: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第46句】: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第47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第48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第49句】: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第50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第51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诚信【第52句】: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第53句】: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第54句】: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第55句】: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第56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57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第58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第59句】: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60句】: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第61句】: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知耻【第62句】: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第63句】: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64句】: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第65句】: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第66句】: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第67句】: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第68句】: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第69句】: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第70句】: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改过【第71句】: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第72句】: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第73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第74句】: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第75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

16466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